一品红菌核病
病原Sclerotiniasclerotorum(Lib.)deBary,属盘菌纲、柔膜菌目。病原菌菌核外层黑色,内部白色,形态如鼠粪,大小约1.5*6.0毫米。菌核萌发长出了囊盘,肉眼可见。子囊孢子椭圆形,无色,单胞,大小为9-14*3-6微米。发病特点以菌核在病组织内或土中越冬,早春气温9-16℃时长出子囊盘最多、最快。气温20℃左右、相对湿度85%以上病菌发育最有利。以子囊孢子本身的弹射及气流、风雨传播,接触寄主后萌发侵入危害。以伤口侵入为主。病害在3-4月份、11-12月份发生较多,盆土粘重、排水不良、施肥不当时病害会加重。
防治方法
1、人工防治病株在菌核形成前即除去,并且注意清除落在土中的菌核。
2、药剂防治1)用少量硫磺粉或草木灰4份,消石灰1份,混合后撒施于植株中下部和盆面。2)温室地面发现子囊盘时,开始喷药保护植株免受侵染。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下2-3种药剂轮换使用。可用药剂有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-1000倍液,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-2000倍液,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-1500倍液,40%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。施药间隔期视病情而定,每7-10天喷1次,连续防治3-4次。